| 2018-09-21 |
作者 

失智,這樣算不算?

​你知道嗎?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推估報告,到了民國150年,社會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幾乎佔了39%,平均1.3名青壯年就須扶養1位老人,和現在的扶養比相,每位青年的負擔將增加4倍!因此我們在照護上不能只是單打獨鬥了,提升長輩的身心健康,不再只是銀髮專屬的議題,而是全民努力的目標!

在眾多的高齡常見疾病中,失智症是你絕對不該忽略的,原因很簡單,即使有一部分的失智症無法完全治癒,但早期的醫療介入卻可大大提升失智症的治療效果,甚至有一部分的失智症是可逆的。然而,「老化」和「失智」之間,彷彿有一段神秘的空間,讓人搞不清楚「失智,這樣算不算」,以下提供一些簡單的準則,讓大家有機會觀察一下身邊的長輩。

  • 出現記憶力的變化:記憶力的衰退是失智症最核心的症狀,尤其是對最近事情的記憶力變差,例如剛吃完飯卻忘記自己吃過了,常常在遺失物品等。
  • 出現方向感或時間感的變化:我們都有內建自己的導航,告訴我們現在可能在什麼地方、是什麼時間,當導航系統出現問題,可能就會反映在生活上,例如去很熟悉的菜市場回家卻迷路了、在黃昏時間以為是清晨。
  • 判斷力出現變化:在社會規範、社交禮貌、做事方法上表現不太一樣。例如不願意洗澡、過馬路不管紅綠燈就往前走。
  • 性格出現變化:在溝通上或個性上和過去不太一樣。例如開朗外向的奶奶變得不愛外出、溫文儒雅的爺爺開始爆粗口。
  • 行為出現變化:原本會做得行為變得不愛做或不會做。例如奶奶開始不太會煮菜、爺爺不知道怎麼去領錢。在這些向度中,最重要的觀察面向在「出現變化」,也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較,有出現變化才算。因為每個長輩的學歷、生活習慣、成長背景都不一樣,使用絕對的標準來判斷會出現很多誤差,例如原住民長輩和外省長輩的社交習慣就會不同,高學歷長輩和不識字長輩在解決問題的思維也不一樣,也因為評估的醫事人員不知道原本長輩的個性和習慣,熟悉長輩的家人們往往是非常重要的訊息來源,能協助醫生做出更精準的評估。

在看完上面的敘述,有沒有讓你想起家裡的長輩呢?如果不知道怎麼運用上面的向度觀察,教你一個小方法:陪長輩聊聊天吧!聊聊今天他做什麼事、吃了些什麼好吃的、有沒有什麼煩惱或開心的事情,說不定你會發現,你們家的長輩比你還聰明呢!

閱讀 158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2018-09-21
蘇子喬

心理師簡介:
曾任大專院校兼任諮商心理師、失智症衛教心理師、企業專案心理師、居家長照心理師,目前擔任心不懶心理諮商所所長。
仍持續進修精神分析課程訓練,並運用在諮商工作中。


擅長議題:
原生家庭關係、高齡議題、家庭照顧者議題、自我探索、人際關係、情緒紓壓與深度自我探索、嬰幼兒教養、憂鬱自殺防治。

擅長理論學派:精神分析。


專題講座:


Facebook 粉絲專頁 心不懶心理諮商預約

 

家庭關係

當大家都要我同理孩子-談親子對話

家庭親子-聽懂對方的聲音-家庭間的對話練習

父親節、付清節?爸爸只能是工具人嗎?談爸爸的心理功能

高齡/長照議題

重陽九九長久久:不止活得久,更要活得好

照顧別人那麼久,是時候好好照顧自己了

職場議題

無法前進又無法離開,你職業倦怠了嗎?

團隊安心主管放心:如何化解職場不法侵害

心理健康

一日擺渡人體驗(自殺防治守門人講座)

陪你歡喜陪你憂-談憂鬱親友之陪伴

讓整理師陪你找回清爽舒適的空間